体育竞技平台 3
竞技体育_体育运动_中国政府网
实行竞赛的分级分类管理,扩大专业赛事举办和参赛的灵活性、开放性和自主性,调动多元化赛事主体的积极性,建立既符合项目发展和市场需要,又符合青少年运动员成长、成才规律要求,与国际接轨的单项竞赛制度。 三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适应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规律,从师徒传技到奥运攻关,大力推进“科技助力”工作,提升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主动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和信息技术变化,深化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研究,把握奥运会项目演变特征和训练规律,提高金牌背后的科技含量。
竞技体育优异成绩的取得也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映射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三是从竞技体育优先发展、赶超发展向协调发展、全面发展转变,优化竞技体育发展的结构内涵。 新时代的竞技体育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及时对竞技体育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进行矫正,尽快补齐竞技体育发展短板。 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保障竞技体育内部各要素结构平衡发展,要实施可持续的发展评价,通过优化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推动竞技体育的内涵式发展。 我们不断注重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重点项目,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重点项目群,打造了跳水、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举重、射击、柔道7大优势项目,摔跤、击剑、射箭、自行车、跆拳道等众多潜优势项目,我国竞技体育成为国际体育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 此外,我国还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运动项目代表队,如五连冠的中国女排、长盛不衰的中国乒乓球队、勇攀高峰的中国登山队、被誉为“梦之队”的中国跳水队等。
从1980年参加第13届冬季奥运会开始,我国共参加了11届冬奥会,1992年实现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2002年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尤其是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首次进入冬奥会奖牌榜前8位。 截止到2018年,中国共获得冬奥会金牌13枚,银牌28枚,铜牌21枚。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首次进入奥运金牌榜第一集团,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位列金牌榜首,仅用了24年的时间,竞技体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世界竞技体育史上的奇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竞技体育人砥砺奋进、不断超越、勇攀高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体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进程同向、同步。
一是从服务国家的单一价值向满足社会需要的多元价值转变,拓宽竞技体育发展的价值内涵。 要更加强调通过竞技体育推动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建设,不断挖掘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服务新时代国家对外战略、推动国家文明与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综合效能,为竞技体育自身发展拓展更大空间、集聚更多能量,从而更好地发挥竞技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以“为国争光、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等为内涵的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凝聚着体育战线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在实践中不断被弘扬。 中国女排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创造了五连冠的辉煌,“女排精神”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改革激情,成为整个民族锐意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人生能有几回搏”“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等远远超过了体育的范畴,成为一个个激励全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力量。
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竞技体育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逐步实现了从单一管理到“多元治理”的体制机制转变、从“争光体育”向全面体育转变、从“金牌至上”向展示综合实力的复合型目标转变,竞技体育集聚了新的发展活力。 二是提升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等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水平。 进一步实施精英教练员培养计划,加强高水平教练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养,完善教练员执教管理考评机制和教练员职业能力提升办法,建立教练员终身学习制度,全面提升我国高水平教练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提升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加快我国体能训练人才培养,扩大我国体能训练和康复再生人才规模,加大高水平竞赛管理人员和裁判员培养,打造国际体育组织认知的人才团队。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运动训练实践密切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统一的管理机制,打通各个项目间的壁垒,通过打造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平台,将科技与训练实践紧密结合。 广泛利用社会市场资源,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科技助力”工作,通过发挥不同参与主体的优势,共同进行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和保障工作,打造高效率、多渠道、多形式的运动训练信息服务网络以及体育科技激励、保障机制,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0